评论:警惕披着“国学”“养生”羊皮的狼|聚焦短视频乱象治理
近年来,各类以“国学”、传统文化等为噱头的短视频层出不穷。视频里正襟危坐的大师看似参透命理,懂天道轮回,实则是些毫无资质,毫无传统文化底蕴的“伪专家”。不仅如此,短视频博主还将用户引流至私域直播,诱导用户购买价格高昂产品或线上课程。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7月2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法分子却打着国学的“高大上”旗号,利用公众对国学的兴趣,为“养生产品”“玄学课程”“法事”“迷信用品”营销做包装,甚至为了引流,将国学异化为迷信思想。
我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此类违规营销的短视频假借中华文化之名,实则鼓吹虚无主义,不仅有辱传统文化形象,容易造成误读,同时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甚至涉嫌欺诈。
整治此类借国学进行迷信营销的短视频,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刻不容缓。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恶意营销引流的账号查处力度,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整治等手段,持续净化市场环境。平台要对虚假宣传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加强算法的识别和筛查能力,不能给“玄学”、迷信内容引流。相关直播服务商,不能因为是独立平台就放松监管,要守土有责,对于含有迷信营销等违规内容,及时予以封禁或处罚。
老年群体长期居家,容易沉迷短视频。由于软件操作能力弱,他们很难独立找到算法个性化推荐的“退出键”。长此以往,平台算法同质化推送,渐渐将老年人困在“玄学”博主的圈钱套路里。因此,平台推送机制也应该考虑其科学性和平衡性,对于中老年群体用户,平台可多推荐反诈、科学养生等高质量内容进行平衡,帮助其走出“茧房”。
其实,“伪国学大师”“养生专家”的话术之所以奏效,一定程度上源于中老年群体识骗防骗能力弱,也与子女情感关怀匮乏有关。在多个案例中,所谓的大师伪装为“看透人性”的情感专家、心灵疗愈者,对现实生活中遭遇坎坷、家庭矛盾无法开解的中老年人进行情感支持。中老年人心理防线被瓦解,进而非理性购买其营销产品。由此,子女应该更加注重情感关怀,关注父母的医疗、健康需求及心理问题,及时开导,同时也要帮助老年人做好社交软件的“防沉迷”。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该沦为无良博主自我包装的“羊皮”。只有各方协力,才能共同守好老年人的“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