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热线:13590710723
法律热线:0760-86369929
网址:www.guduls.com
电邮:13590710723@qq.com
地址:中山市三乡法庭斜对面(中山市三乡镇雅居乐花园柏丽广场G幢A81号)

法律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新闻

绰号“小熊猫”却是黑老大 男子涉十二项罪名获刑二十五年

作者:谷都小编   日期:2022-08-29   浏览:450

绰号“小熊猫” 却是黑老大

涉十二项罪名获刑二十五年

  近日,经浙江省桐庐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强迫交易罪,聚众斗殴罪,抢劫罪等12项罪名,数罪并罚,一审判处被告人张雄伟有期徒刑二十五年,赖某等10余名组织成员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至一年七个月不等,各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或者罚金,同时对各被告人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聚敛的财产及其孳息、收益,依法予以追缴、没收。

  从小混混到黑老大

  “不写欠条,你们就把她弄到山上去!”“不赔钱就搞死你们!”“今天就打到你说了为止!”上世纪末,绰号“小熊猫”的张雄伟在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一带因争强斗狠初露端倪,经过多年苦心经营,逐渐成为称霸一方的黑老大。

  张雄伟身材矮小,却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初中没毕业就混迹于蒋村一带的舞厅、游戏厅等场所。从2001年至2005年,他在混社会期间结识了同样是社会闲散人员的赖某、项某等人,开始干起了高利放贷、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

  随后,一场惊心动魄的群架奠定了张雄伟的“江湖地位”。2005年5月至6月,张雄伟为立威,以为朋友蒋某出气为由,与蒋某纠集100余人手持砍刀、棍子等工具与杭州本地有名的“老赤膊党”何某约架斗殴。何某纠集的人员到现场后见张雄伟一方声势浩大,仓皇逃离,此举让张雄伟等人的名声迅速传开。

  至此,以张雄伟为组织者、领导者,赖某为骨干成员,其他参加者众多且成员基本固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初步形成。

  称霸一方祸害一方

  张雄伟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他靠着开赌场、放高利贷等非法手段积累了一定财富后,注册了多家公司,把自己包装成正当经营者、成功企业家,用公司业务运营来掩盖犯罪事实,名为公司团体,实为犯罪组织。

  经查,自2001年以来,该组织不断招募刑满释放人员及社会闲散人员,使用砍刀、钢管等工具为实施暴力行为提供保障,多次采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在西湖区、余杭区等地有组织地实施抢劫、敲诈勒索、强迫交易、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50余起,攫取了巨额经济利益。其中,该组织仅凭借垄断泥浆、土方工程,涉案金额就高达3.7亿余元。该团伙将这些非法所得一部分用来豢养打手、摆平事端,另一部分给被抓获的组织成员聘请律师、发放生活费和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维护组织的稳定及发展。

  2007年10月,被害人童某等人从高某处承接了杭州西溪某土方工程。张雄伟得知后,为了得到该项目工程,指使项某等人持刀至工地要求工程停工,并到项目部威胁高某。最终,高某被迫解除了与童某等人的合同,转而与张雄伟签订土方合同,涉案金额达750余万元。

  该组织的残暴给蒋村一带的群众造成了心理压力,致使部分群众财产、人身受到侵害后不敢通过正当途径举报。“如果我不写欠条,他就命令手下把我弄到山上去!”被害人李某得知张雄伟落网后,在陈述自己当初被迫签下21.5万元欠条时仍心有余悸。

  犯罪团伙被一网打尽

  2021年,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部署下,张雄伟等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被公安机关一网打尽。

  该案涉案人员多、时间跨度大、案情复杂,包括张雄伟在内的多名人员始终拒不认罪。同年10月,经上级检察院指定,由桐庐县检察院负责承办此案。该院迅速成立办案组,提前介入侦查。其间,针对该案证据情况,办案组先后提出了100余条引导侦查意见,制作了长达30余页的取证提纲。

  案件办理过程中,鉴于1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关押在不同的羁押场所,办案组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多地看守所并通过远程视频提审的方式,累计提审70余次,专案讨论20余次,审查出涉案罪名14个、违法犯罪事实160余起,最终形成了2000多页的审查报告和40余页的起诉书。

  今年7月16日至17日,法院连续两天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面对张雄伟和其他多名组织成员当庭全面翻供以及多数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情况,检察官通过缜密举证将被告人的辩解一一击破,并围绕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释法说理,使被告人的抵触心理逐步消除,进一步摆正认罪态度。

  “我错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庭审最后,张雄伟低头忏悔:“你们也认了吧,公诉人都说得这么清楚了,还是早点认罪,争取宽大处理吧!”在他的带领下,多名主犯转变态度,均表示自愿认罪认罚,希望法庭给予从轻处理。

  经审理,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认罪悔罪表现等,法院依法作出如上一审判决。